研究院简介

省中医药研究院简介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成立于1992年,是隶属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直属管理的正县级事业单位,2007年由甘肃省中医院托管。编制总人数45人。现有职工54名,其中高级职称3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博士9人,硕士31人,本科11人。

目前,研究院内设党政综合办公室、中医药科技信息研究所、中药研究所、中心实验室、骨伤病研究所、医史文献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产业开发中心8个内设机构,有23个挂靠研究所。

一、内设机构业务开展情况

(一)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承担国家科技核心期刊《西部中医药》(原《甘肃中医》)杂志和内部刊物《西部微创骨科》的编辑出版工作。杂志已连续13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年收稿近万篇,刊发论文400余篇。

(二)医史文献研究所

1.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负责西北五省的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工作和甘肃省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工作。整理出版了《甘肃省中医药传统知识荟萃》。首次对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的全省性调查和立档,填补了省内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技术空白。

2.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承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古籍保护”和“中医药古籍修复能力建设”两个项目,完成约15万页古籍图书的数字化扫描工作,编辑出版《甘肃省中医院藏古籍书目图录》。

3.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编写了《神奇的中医药》科普读本,编写出版《中医外治技术操作教程》,开展痰饮古籍文献挖掘与出版研究。

(三)中药实验室

1.承担省工信厅“陇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及临床疗效评价行业技术中心”年度工作总结和材料报送,配合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2.配合医院和研究院临床中心、基地、重点学科等完成大型项目的论证、申报、结项、验收、评价等工作;配合制剂中心完成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和大品种质量二次提升工作。

3.协同两院临床科室开展实验动物模型、药物筛选、细胞培养、实验研究等多方面的科研服务。

4.为两院各专业在读研究生提供实验支持,进行学位课题设计、技能培训和实验指导。

(四)医学转化研究中心

1.发挥公共科研技术平台服务职能,为临床工作者各类科研项目提供实验资源、技术指导等软硬件服务;在实验技能操作、课题研究路线、撰写论文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培训和管理,协助导师完成研究任务。

2.搭建基础、临床研究及医药产业的合作平台,推动基础医学成果在临床疾病诊断、防治中的应用。

    3.建立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诊治、生存和预后等临床组学数据库、生物样本资源库,实现样本医学数据资源的整合、存储、利用与共享,形成开放式疾病转化研究平台。

(五)骨伤病研究所

骨伤病研究所先后主持申报并实施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院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西北地区中医骨伤药物疗法,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骨关节退行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一、二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陇中正骨学术流派等重要建设项目。承担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李盛华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建成我省首个中医院所临床生物样本库,目前正在积极建设数字化骨科实验室(包括3D打印中心、生物力学实验室等)。

二、平台建设

    省中医药研究院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学”重点学科,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信息学”重点专科;省科技厅“陇中骨伤团队特色药物研究创新团队”;省科技厅“甘肃省中药制剂的证候性效实验室”;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基础科研实验室”;省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省中医院1200余平米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骨科生物样本库平台,创建甘肃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平台。

三、科研成果

多年来,中研院共申请地厅级以上项目近140项,获得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科研转化1项,获得科研成果奖励24项。其中《针灸治疗菌痢的临床疗效观察》获卫生部乙级奖,《陇中损伤散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实验研究》、《楚丰系列中药保健黄酒的研究》等十多项课题获省级、厅级奖励。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学”重点学科和甘肃省“中医药信息学”重点专科。近年陆续编辑出版了《皇甫谧研究集成》《张仲景研究集成》《敦煌医药文献研究集成》《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话说国医甘肃卷》等专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6篇。在甘肃地域医学研究和中医药大数据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积极加强对外联络,加大产业化成果与转化,开展高质量的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与甘肃省中医院深度融合,向医、研、产、用四位一体的方向发展。


 


 

分部视图“A-科室侧栏”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