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王玉珠教授治疗肺胀经验撷英

发布时间:2025/04/29 点击数: 字体:

肺胀之病,古医籍早有精论。《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首载其典型脉证:"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以"喘躁并见"立病证辨识之要,凸显肺气壅塞、气机逆乱之病理本质。《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进一步阐明其病机关键:"肺胀者,虚满而喘",既言肺体虚性胀满之形证,又指肺气失于宣降之枢机失常,确立了"本虚标实"的辨证纲领。《诸病源候论·上气喘息候》则从"邪正交争"角度深化认识:"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上气喘逆鸣息不通",此论揭示外邪侵袭肺系,致肺络痹阻、气道挛急的病理过程,与现代医学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重塑、气流受限的病理机制颇具相通性。王玉珠教授承古启新,以三脏同病,元气亏耗为立论基础,阐释肺胀的病机。她基于肺为气之主,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的中医藏象理论,提出肺胀病机的核心在于肺脾肾虚损,元气亏耗,痰浊内蕴

1.肺虚为本,涉及脾肾

王老师认为肺胀的发生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肺胀常常由于久咳、久喘日久不愈,并复感外邪,致使肺之体用俱损,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宣发肃降失司,以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虚则气不能肃降,肾虚不能纳气,致使呼多吸少,动则气短。且肺虚宣降无力,则气失敛降而滞于胸中,日久子盗母气,肺虚及脾,致使肺脾肾三脏俱虚。

2.痰浊为患,急性发作

痰浊是肺胀病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由于肺气郁滞,而脾失健运,水谷既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气,也不能下输以滋肾元,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肾虚不能蒸化,终致痰浊聚积储留。感受外邪,致急性发作时,引动肺中伏痰,则气滞痰阻,胸部胀满,阻塞气道,肺肃降功能失常,出现咳、喘、痰、胀、瘀等证候。

3.久病耗伤元气,反复发作

 “元气一词首见于《难经》,此外尚有原气的别称。在《黄帝内经》中所述的真气原气,如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正是论述元气的重要作用。生理状态下,元气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发源于肾,是人体内存在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它沿三焦自下而上运行全身,推动和协调各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植于肾,元气虚则肾必虚,肾纳气功能失调,出现气喘,呼多吸少。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相互充养,提示元气之盛衰虽与先天禀赋关系密切,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充养元气也很重要,故肾气虚(元气虚)日久可致脾气虚,反之亦然。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元气亏虚致脾气亦虚,痰浊内生,上贮于肺,阻塞肺气,则咳嗽、咳痰。久病后元气亏虚,母病及子,肺肾俱虚则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加之痰邪盘踞于肺中,易感外邪,致疾病反复和加重。

终审:管站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