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心衰的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

发布时间:2024/12/17 点击数: 字体:

传统中医无心力衰竭的病名出现,但古代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相关探索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相关病证及病名散见于中医古籍。中医对心衰的最早描述见于《内经》,如《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东汉·张仲景进一步提出与心衰有关的“心水”病概念。《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中医命名最接近现代心力衰竭的是张锡纯所说的“心脏麻痹”,张氏吸收西学结合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心脏麻痹是伤寒温病延治,或心阳薄弱、寒饮凌心,或传染之毒菌充塞所引起的心脏麻痹,脉象细而无力,或脉搏更甚迟。

1.心衰的病因病机

近年来,对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即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阴虚,标实为血瘀、水停、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是心衰的病理特点。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1.1感受外邪

风寒湿、或风热湿三气合而为痹,脉痹不已,内舍于心;或久居潮湿,冒雨涉水或气候寒冷潮湿,水寒内侵,邪害心阳;或疫疠之邪直接侵犯于心。这些因素皆会造成脉道痹阻,瘀水互结,水气凌心射肺,使人烦躁心悸,喘促不宁,腹大胫肿不能平卧

1.2心病久延、气血阴阳不足

久患心悸怔忡、胸痹、心痹、厥心痛、真心痛或其它先天心脏疾患迁延日久,心气衰弱,心体损伤,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津液输布紊乱。心气虚而渐致心阳亦虚,心气心阳俱虚则鼓动血液无力,致使血流迟缓或瘀滞形成瘀血。或气阳两虚水液失于温化输布,留聚体内形成水饮。当瘀血与水饮形成后,更伤心气心阳,使之更虚,病情愈加严重,终至形成本虚而标实的心力衰竭。

1.3脏腑功能失调

肺与心:心主血,肺主气。心肺气血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若久咳、久喘、肺痨、痰饮日久则肺气损伤,肺气损则宗气亦伤,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是心脏跳动的原动力。肺的宣发和肃降失司,则水道不利,水津不布则痰水内结,致心阳遏伤、心气阻塞。以上皆可致心气不足、血脉不畅,出现心悸、气短、胸闷心痛、唇青舌紫等症状。心气虚衰,血脉瘀阻亦引起肺肃降功能失常,则呼吸喘促,咳吐泡沫,甚则咳血。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宣,水道不通,津液代谢失常则成水饮,外溢肌肤则尿少浮肿。心肺气虚的严重阶段可以出现阴阳离绝,元气虚脱,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神昏脉微的危重症候。

肾与心: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水火既济”,心肾功能互相影响,心火不足,则肾阳亦微,肾阳不足,心阳失煦。肾脏衰败,水饮内停,溢于肌肤,发生肢体浮肿,腹大有水。肾虚失纳则气喘倚息不得卧,动则为甚。甚则水气凌心射肺,心阳更虚,加重咳喘、心悸。甚则阳气虚脱、阴阳离绝而成危证。

脾与心:脾主运化,心之经络与脾胃相连,心之气血来源于脾的运化,故心脾相关。若饮食失调,脾胃虚损,运化力弱,则水谷精微不足,心气亏衰;若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津液不化,则聚而成痰,湿痰阻络,壅滞心脉;母病及子,心气不足,脾气亦虚,土虚不能制湿,水湿不化,泛滥肌肤。肝与心:肝藏血,血通于诸脉,心肝关系密切。肝疏泄失常,气血运行受影响,心脉瘀滞,心病及肝,子盗母气,影响肝的疏泄。气滞血瘀则唇绀青紫,两颧红黯,血瘀于胁下则癥瘕肿胀。

总之,心、脾、肺、肾功能息息相关,可相互为病, 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不仅会出现水液积聚痰饮水肿,同时气不化津,津液不足而咽干口渴。血、水之间相互影响,“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另外,瘀水相结,瘀而化热,而成热瘀水结。

2.心衰的治疗原则

心力衰竭的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标实为血瘀、水停、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病变涉及五脏,形成以心为中心,肺、肾、肝、脾皆可致病的病理特征。所以在治疗时就需要以心为重,兼顾其它脏腑,且该病虚实夹杂,治疗时需标本兼顾。心衰以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为标,治疗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其中益气温阳是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而活血、利水仅为治标之法。在临证时要注意邪正关系,单纯补虚则易恋邪,单纯祛邪更伤阳气,因此宜标本兼顾,根据标本的轻重、缓急,治疗用药则有所侧重。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气血相生、阴阳互根的关系。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气能生血,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所以补血之时,需同时补气,且气能行血,心力衰竭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瘀,气虚则血瘀加重,补气则能缓解血瘀。另一方面,血为气之母,血旺则气旺,血衰则气少,气虚补气不忘补血。气血以温为宜,气得温则行,血得温则活,水得温则化,温阳贯穿于心力衰竭治疗的全过程。心力衰竭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停、痰饮,所以治疗当温阳益气,如此则正复邪去,气充血行。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适当配合化瘀行水之法,寓通于补当中,以补为主,以通为辅,祛邪而不伤正,不可滥用攻伐,徒伤正气,正气愈虚则气血愈难复。同时,活血祛瘀与温阳利水相互为用,“治水以治血”,“治血以治水”,“须知痰水之壅,由于瘀血使然,但祛瘀而痰水自行”。而对于热瘀水结则需活血、利水、清热并用。

心力衰竭阳虚日久,或滥用利尿药,必损及阴液。若阳虚阴伤,阴阳俱虚,则需益气养阴,阴阳并补,阳生阴长,正气康复。心力衰竭如现水肿,又有阴伤,则需温阳利水与育阴利水法配合使用,使温阳而不伤阴,育阴而不助水湿。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一般应谨守病机,调节阴阳,以平为期。但若在本虚的基础上又感受外邪,痰饮壅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咳嗽水肿迅速加重,不治标则难以治本,则应急治其标,解表宣肺,化痰利水。待表解饮化则治其本,补气血阴阳,否则闭门留寇,正气日消,终为不治。对于急性心衰,阳气暴脱、冷汗淋漓、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又当用回阳救逆法益气固脱。

积极治疗原发病,心衰是多种心脏病发展的结果,在治疗心衰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使心衰迅速得到控制,并减少复发。

对于感受疫疠之气而致心衰,则需辟秽除疠与回阳救逆之法同用。

王玉珠主任医师临症从切入,主张因痰致瘀,瘀因痰而产生,痰和瘀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贯穿心衰治疗的始终,获效显著。

终审:门诊部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