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名医工作室

什么是郁证?

发布时间:2025/08/03 点击数: 字体:

现代医学将中医所述的“郁证”归入精神心理疾病范畴,主要对应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癔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特别是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失衡,导致情绪调节、认知功能和生理反应紊乱。现代医学认为,遗传因素、脑区功能异常(如杏仁核过度活跃、前额叶皮层功能减退)、慢性压力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失调(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亢进)以及社会环境刺激共同作用,是这类疾病的重要诱因。在临床表现上,西医描述的“郁证”以持续性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症状,伴随焦虑、易激惹、注意力障碍、睡眠紊乱(如失眠或嗜睡)、食欲改变及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胃肠不适、心悸)等。部分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决策困难,严重者可能产生自杀倾向。诊断主要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或《国际疾病分类》(ICD)标准,结合临床访谈、心理量表评估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方面,西医以药物干预为主,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等抗抑郁药调节神经递质水平,辅以苯二氮䓬类药物缓解急性焦虑。对于难治性病例,可联合电休克治疗(ECT)或经颅磁刺激(TMS)等物理疗法。心理治疗作为重要辅助手段,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修正负面思维模式,人际治疗(IPT)改善社会功能,正念疗法则用于情绪调节。近年来,西医也逐步认可生活方式干预(如规律运动、光照疗法)对轻度抑郁的辅助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西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需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共病情况及患者耐受性动态调整。

中医学认为郁证是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为核心病机,以情绪低落、胸胁胀满、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为主症的一类疾病。中医认为其本质在于“气郁”,《丹溪心法》首提“六郁”之说,涵盖气、血、痰、火、湿、食六类郁结。田雪梅主任医师结合西北地域特点及临床实践,提出“郁证非独情志,内外合邪乃成”的学术观点,强调寒湿、血瘀等病理产物与气机失调互为因果的复杂性。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最早提出了“情志致病”的观念。《素问·举痛论》中提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因而思虑太过,则所见之物皆为忧苦”,初步描述了情志异常对人体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情志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情志过极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这一思想为后世郁证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张仲景《金匮要略》以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开郁证方药先河。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脾胃虚弱”是百病之源的观点,并指出情志不遂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进而引发郁证。宋元时期朱丹溪系统提出“六郁”学说,创越鞠丸通治诸郁;李东垣则从脾胃论治,以补中益气汤调气机升降。明清张景岳提出“因郁致郁证的历史发展体现了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从《黄帝内经》的情志致病观念,到金元时期的“六郁”学说,再到明清时期的系统论述与近现代的创新发展,郁证理论不断完善,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中医思维的独特魅力,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王清任《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拓展血瘀致郁治法。近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中医郁证理论逐渐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相结合。学者们开始从神经递质、内分泌调节等角度探讨郁证的病理机制。

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引起的病症,核心病机在于“气机不畅”。情志内伤是主要致病因素,长期忧愁、焦虑或精神压力会导致肝失疏泄,使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气郁。这种气滞状态若未及时调理,可进一步发展为血瘀、痰结或化火,形成实证;而病程日久则会损耗气血阴阳,累及心、脾、肾等脏腑,转为虚证。朱丹溪提出的“六郁”理论(气、血、痰、火、湿、食)揭示了郁证的多层次演变,其中气郁为病理基础,其他五郁常由此派生。在临床表现上,郁证以情绪抑郁、胸胁胀满为基本特征,但不同个体存在显著差异。实证可见急躁易怒、咽中异物感(梅核气)或行为失控,虚证多伴有心悸失眠、神疲乏力。中医特别强调辨证论治,如肝气郁结用柴胡疏肝散,心脾两虚用归脾汤,痰气郁结则选半夏厚朴汤,体现“同病异治”的诊疗思维。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将西医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纳入郁证范畴,但更注重整体调节,认为情绪障碍与脏腑功能失调互为因果。治疗上主张“疏通气机”为核心,结合药物、针灸和心理干预。中药常用疏肝理气类药物如柴胡、香附,配合安神定志的酸枣仁、远志。针灸常取太冲、内关等穴位调节气血,同时强调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移情易性”。郁证的预防调养强调情志管理与生活方式调整,《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的理念至今仍有指导意义。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可助气机流通,饮食上避免肥甘厚味以防助湿生痰。中医对郁证的认识体现了“形神一体”的整体观,既关注情绪异常,也重视由此引发的生理失衡,这种多维度的诊疗模式为情志疾病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田雪梅主任医师在郁证治疗中融合重阳思想与气血调补理念,结合风湿病诊疗经验,形成了针对气血亏虚、气虚血瘀、寒湿阻络、气郁化火等证型的特色诊疗体系。气血亏虚型郁证以”重阳思想”为基础,强调阳气推动气血运行的关键作用。认为气血亏虚多因久病耗伤或脾肾阳虚,导致阳化气功能不足,需温阳与补血并行,温阳益气,重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药,辅以黑附片温肾阳,激发气化功能 配伍当归、酸枣仁、龙眼肉等,改善心悸、失眠等症,参考归脾汤思路 小针刀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输布,尤擅改善因气血不畅导致的肢体麻木、乏力。将本病多归因于以下四个证型:

1、气血亏虚型

以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为主要表现,常见于产后失血、久病体虚或脾胃虚弱者。因气血生化不足,脏腑失养,导致机体功能衰退。女性可伴月经量少色淡、经期延迟,男性则易出现阳痿早泄等症。治疗以补气养血为主,常用归脾汤、八珍汤等方剂。

2、 气虚血瘀型

表现为面色晦暗、气短懒言、局部刺痛或瘀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多见于慢性病或老年患者。因气虚推动无力,血液运行滞缓形成瘀阻,常见胸胁闷痛、关节疼痛固定不移,严重者可伴中风或心绞痛。治疗需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或血府逐瘀汤,辅以黄芪、党参等补气药与桃仁、红花等活血药配伍。

3、 寒湿阻络型

以肢体冷痛麻木、遇寒加重、关节肿胀僵硬为特征,常见于久居潮湿环境或素体阳虚者。寒湿凝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可伴畏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紧。治疗需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方选乌头汤或独活寄生汤,重用附子、桂枝等温阳药物,配合艾灸关元、肾俞等穴位;外治可用花椒、艾叶煎汤熏洗患处。

4、 气郁化火型

多因长期情志抑郁,气机郁结化火,症见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咽干、头痛目赤、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上扰心神可致失眠多梦,犯胃则见泛酸嘈杂。治宜疏肝泻火,方用丹栀逍遥散或龙胆泻肝丸,辅以菊花、夏枯草等清肝之品;情绪疏导与适度运动(如八段锦)可助气机调畅。

对于气虚血瘀型郁证主张“气为血帅”,气机郁滞则血行不畅,需理气与化瘀并重,兼顾温通阳气以助血行,补气活血:以补阳还五汤为底方,重用黄芪补气,配伍川芎、丹参、山楂活血化瘀,加入桂枝、细辛温通经脉,改善胸胁刺痛、舌紫暗等症状。寒湿阻络型郁证,基于“寒湿同属阴邪,易伤阳气”理论,认为此类郁证多因脾肾阳虚、水湿不化,需温阳散寒与祛湿通络结合。选用桂枝、苍术、茯苓等,仿《金匮》苓桂术甘汤思路,通阳利水配伍威灵仙、白芥子祛除筋骨痰湿,缓解关节冷痛、肢体沉重。气郁化火型郁证,提出“郁火耗阴,需清疏兼顾”,主张疏肝解郁同时滋阴降火,避免苦寒伤阳,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方,加夏枯草、黄芩清肝火,佐薄荷、柴胡疏肝配伍生地、麦冬、百合养阴,防止火盛伤津。


终审:田雪梅名医工作室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