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双肾的免疫性侵害,属于继发性肾炎的一种。该病女性较男性多发,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且起病隐匿,易被忽视,病情通常逐步发展,仅少数患者首诊即出现慢性肾衰竭,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改善LN 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极其重要。西医运用生物制剂联合激素、细胞毒类药物治疗该病,作用迅速,但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若配合中医药治疗可以积极预防LN的早期损害并保护肾脏功能,减缓病情的进展速度。
1. 病机特点
现代医学现已普遍认为LN 主要是肾脏的免疫性损害,因自身免疫系统紊乱而导致的血液中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而引发的炎症,发展至后期可造成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祖国医学没有明确的LN的病名,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证候特点及其病程演变情况,可将其归属于“虚劳” “蝴蝶斑”“肾痹”“阴阳毒”等范畴。病机方面,王志祥认为 “周痹”乃风寒湿侵袭,致使气血瘀结,经络不通,发而为痹,表现出肌肉关节酸麻肿痛、疮疡及蛋白尿等症状,而“阴 阳毒”则为患者阴虚或阳盛,虚热内生的基础上在外感受热毒,热上加热,而出现一系列的皮肤色变、口腔溃疡、发热等热毒症状。姜兆荣等提出了“毒损血络”说,认为毒邪贯穿疾病发展的全过程,毒邪分内外,外毒多为致病条件,如药毒、日毒(强光照射)等,内毒即瘀(毒)、湿(毒)、痰(毒)、热(毒)等,此外,脏腑虚损可因虚致毒,亦属于内毒。其中五脏亏损之虚毒为本,瘀、毒、痰、热之毒为标,因而治疗以辨证施治、扶正祛邪为其根本大法,具体以补肾、通络、解毒为主。本虚标实、正虚邪实的特点现已被广泛认可,多数医家均认为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是患者在先天禀赋不足的基础上,又遭遇六淫外邪侵扰,其中以风、湿、燥、火为主,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状态被打破,实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肝阴虚、肾阳弱,标实即邪毒、血瘀,其中邪毒、血瘀等标实之征基本贯穿于整个疾病发展的始终。
2.中医治疗
2.1 分型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根本准则和特色,也是中医诊治最核心的部分。分型治疗可根据病情的类型、程度,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郑建民认为狼疮性肾炎可辨证分为3种类型治疗:①脾肾亏虚、气阴两伤型:治以补肾健脾、益气养阴为法,重在补气,实为扶正祛邪,常选用白术、茯苓、熟地黄、山药等补肾健脾,黄芪、当归、党参、女贞子等益气养阴,主张“补气以黄芪用重”,且尤为重视黄芪配伍当归以利水消肿,从而减缓肾组织纤维化的速度,从而保护肾脏功能。②阴虚热毒、浊瘀阻滞型:取“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之意,以清热解毒、泄浊通腑为基本原则,兼以发汗、利小便。常以 虎杖、黄连、漏 芦、大青叶等解毒化浊,白豆蔻、半夏、砂仁、广藿香燥湿理气和胃,巴戟天、肉苁蓉等温肾降浊,厚朴、枳壳、陈皮、山楂等行气导滞,以泽泻、茯苓皮、桂枝助膀胱气化而行水利小便。尤推崇“大黄涤荡之功”通腑导滞,荡涤肠间邪毒。③气血瘀滞、肾脉阻滞型: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法,用药以丹参、红花、川芎、赤芍、桃仁、牡丹皮等为主,并联合党参、黄芪、当归等益气活血。曹忠贞将 LN辨证为湿热痹阻、瘀热痹阻及热毒炽盛三 型,分别以清热利湿、祛风活络、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兼解毒化斑为法,分别采用宣痹汤、四妙勇安汤及清瘟败毒饮合化斑汤加减化裁。
2.2 分期治疗
LN病程复杂冗长,不能统而论之,分期治疗至关重要。李宝丽等认为狼疮性肾炎活动期热毒壅盛为疾病进展的最主要矛盾,以阴虚阳亢辨证,治宜凉血滋阴、化瘀解毒,方选六味地黄汤或犀角地黄汤,酌情加清热解毒之品,且依激素使用及撤减情况合理调整用药及剂量,力求血热有清而无瘀滞;缓解期病情表现则以本虚为主,以平补肾阴肾阳之品为首,另以健脾益气之品为辅。严小倩等认为该病分诱导期和维持期,诱导期主要为热毒、瘀血及虚热证,以清热解毒、化瘀为主要原则,方选清营汤或可合犀角地黄汤加减,虚热则主要发生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后, “纯阳”之激素助阳化热,耗损肾阴,治宜滋阴清热、解毒活血,常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味。然该期病情凶险,必须联合西药,中药作为辅助以增强疗效。维持期则主要针对长期大量应用外源性激素产生的各种并发症的治疗,该期以虚证与血瘀为主,治宜温补脾肾、滋养肝肾,兼以凉血化瘀,方选真武汤、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米佳蕾等根据狼疮 性肾炎的疾病活动度将该病分为活动期、缓解期及恢复期,活动期主要病机为热毒瘀结,兼有肾阴亏虚,以清热解毒化瘀为治法,采用补肾解毒方及滋肾化毒饮改善临床症状,同时还可减少激素、免疫抑制剂所产生的副作用。缓解期患者正气亏耗,体质相对虚弱,因而滋阴补肾,养阴益气尤为重要,选择六味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恢复期主要为激素的维持、减量和停用阶段,经前两期的治疗机体正气大损,因而此期须重视扶助正气,以防复发,方选补肾健脾方加减以健脾益气、补肾助阳、扶正固本。
2.3 经验方治疗
各医家对该病的认识及其治疗 各 有见解、各施所长。李坤伦等选取160例狼疮性肾病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采用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予以自拟狼疮护肾方(黄芪、桑寄生、熟地黄、益母草、山药、牛膝、丹参、茯苓、淫羊藿、杜仲),两组均治疗1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91.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董飞侠等运用经方升麻鳖甲汤加减治疗LN,重用升麻,以升散透发解百毒,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化裁,既清解血分蓄积之热毒,又补脾益肾,健运中土,驱邪而不伤正。周金成等自拟狼疮方(黄芪、熟地、淫羊藿、茯苓、桑寄生、杜仲、益母草、红花、川牛膝、车前子)加 减,配合免疫调节方案治疗LN,2周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BUN及 SCr水平等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临床症状亦明显改善。
3. 其他中医特色外治疗法
姜帅等通过实验研究针灸对狼疮性肾炎小 鼠Th17/Treg细胞及其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发现针灸可升高Treg的比例,降低 Th17的比例,从而有效调节Th17/Treg的平衡,控制组织中的炎性反应进一步发展或免疫抑制过度,延缓LN的发生、发展和恶化。卫景龙提出微化中药渗透疗法能显著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率,在恢复肾功能、延长肾病晚期患者生命方面效果明显。宋立群充分发挥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开展了系列的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特色疗法,包括灌肠、药浴、足浴、肾区中医热熨、灸药并用、针药并用、推拿按摩及其饮食疗法等,对于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疗效。然而中医特色的外治疗法作为LN 的辅助治疗,临床应用程度参差不齐,通过检索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发现对此方向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现有的研究笼统概括,不细不精,因而广大学者应在先辈的理论及临床经验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完善中医药诊疗体系,发掘中医药内在潜力,对切实行之有效的 中医外治疗法积极推广,以期拓宽LN的治疗途径。
4. 结语
SLE作为一种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临床研究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几乎100%会累及肾脏,临床上有肾炎表现者占50% ~80% 左右,其中6%~20%的 SLE患者会先出现肾炎病情发展至LN,因其复杂多变,病程冗长反复,部分患者最终将面对肾衰竭和透析治疗,甚至死亡。中医基于该病本虚标实、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辨证施治,在分型、分期等方面更具针对性,用药及治法亦灵活多变,可内服、外用、外治,以阻止病 情进一步进展、保护肾脏功能,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且费用相对较低,安全性较高,患者易于接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中医药在发挥独特优势的前提下还存在一定缺陷,必须倡导中西医结合,以免延误病情,力求最佳疗效和预后。中医讲究有病医之、无病养之,日常调护至关重要。在规范联合各类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对LN 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及心理疏导,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合理饮食,避免强光照射,生活规律健康,不擅自撤药、停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病情进 展,保护肾脏功能,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