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讯信息>详细内容

科普——认知障碍及记忆障碍

发布时间:2022/05/24 点击数: 字体:

  1. 什么是认知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有意识精神活动(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认知障碍症也被称为脑退化症或痴呆综合征,通常因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或失用或失认或失行以及视空间、语言、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受损的病理过程。目前认知障碍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全国大约有5000万的痴呆患者,到2050年可能会增长到1.5亿人。认知障碍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点的公共卫生工作。如果发现身边的老人已经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应及时找专科医生进行治疗。 

  2. 认知障碍的分类   

  ●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记忆力缺失、记忆错误等,这种情况通常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如果症状比较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提前出现痴呆症。

    感知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过敏、感觉迟钝、内感不适、感觉变质、感觉剥夺、病理性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逻辑障碍、妄想症等,这种症状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甚至可能会严重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

   3. 认知障碍临床表现

    (1)记忆力变差。一般为认知障碍的首发症状。早期表现为经常忘记刚做过的事,丢三落四,说完就忘等。

    (2)以前熟悉的事情做不好。有事甚至连多年养成的习惯、爱好都会遗忘,如做饭时的口味、喜好等。

    (3)语言障碍。有时不能自如表达简单的词汇。如:“想要刷牙时说:给我拿一支带毛的笔来”。

    (4)搞不清时间、地点。如说不出或说错现在所处的年份、月份、季节等,出去串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分不清在家或在医院。

    (5)判断力障碍。如无法根据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衣服,正直夏天,却拿出冬天的衣服穿。

    (6)抽象思维能力障碍。如:分不清钱多钱少,忘记数字代表什么意义;付钱时应给1元,却执意给100元。

    (7)常用物品放错地方:如:熨完衣服,却把熨斗放进冰箱。

    (8)行为及情绪改变。如:吃的正高兴时,图二胺不吃了,莫名的生气。

    (9)性格明显变化。如:突然变得多疑、糊涂、害怕以及过度依赖等。

    (10)对日常生活不感兴趣。如:一连几个小时呆坐在电视机前等。

    3.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①人口学因素:高龄、低文化水平是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危险因素,高教育程度是保护因素。

    ②遗传因素: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患者近亲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10%~15%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目前已经发现多个基因与痴呆发病相关。

    ③血管因素: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是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危险因素。

    ④生活习性:高脂饮食、病态肥胖是痴呆的危险因素,规律运动和脑力活动是保护因素。

(不可干预因素:人口学因素、遗传因素; 可干预因素:血管因素、生活习性)

    4.认知障碍的检查有哪些?

①首先,要明确病因,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如:CT、磁共振、PET/CT等。

 

    ②应用超声、化验,对甲状腺功能、维生素的浓度、血糖、血红蛋白、黑质回声等进行检测,排除是否有其它疾病所引起的认知功能下降。

    ③要判断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利用多种量表进行认知功能的测试,评估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

    5.认知障碍的预防及治疗原则

    通过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早期预防,仍有望减少认知障碍

    1)起居有规律,保证高质量睡眠;

    2)饮食宜清淡,饥饱适宜,不可吃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多吃蔬菜、鱼肉、坚果;

    3)控制血脂,防止高血压、糖尿病,避免脑外伤;

    4)坚持体能锻炼;

    5)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避免精神刺激,学会享受生活;

    6)多动脑、勤思考经常读报、看电视、打牌、下棋、购物、算账、串门聊天等

    治疗原则:改善认知和行为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缓疾病的进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胆碱能制剂和非胆碱能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治疗、音乐疗法和言语语言治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