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讯》2014年第五期
� 药学警戒 �
警惕丙硫氧嘧啶的严重不良反应
丙硫氧嘧啶是一种硫代酰胺类药物,能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从而阻断甲状腺激素生成,主要用于治疗成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目前,国家批准的丙硫氧嘧啶均为片剂。
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共收到丙硫氧嘧啶不良反应报告432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报告99例,按系统分类排名前两位的依次是肝胆系统损害、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异常,合计占总例次数的71.5%。此外,还收到5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报告。
一、丙硫氧嘧啶的严重不良反应
(一)肝胆系统损害、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异常
在严重不良反应中,肝胆系统损害以及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异常所占比例最高,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损害、肝炎、胆红素升高、白细胞减少以及粒细胞缺乏等,大部分出现在用药的前三个月内,通过血常规及肝生化检查可以诊断这类不良反应。
(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
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种以中小血管炎症和坏死为标志的疾病,起病隐匿,可以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诸如肾脏、肺脏和关节等。累及肾脏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等;累及肺脏多表现为咳嗽、咯血及肺部阴影等;累及关节可表现为关节疼痛及肿胀等。丙硫氧嘧啶所引起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其主要出现在长期服药的患者中。
二、典型案例
病例一、某患者,男,18岁。确诊“甲亢”7~8年,长期服用丙硫氧嘧啶100mg,3次/日。期间偶有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现象,但经对症治疗均可纠正。近6个月来自觉手臂酸痛不适,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酸痛,非对称性,然无发热、皮疹、咯血等其它不适症状。门诊查尿常规:BLD 3+、RBC 2022.50/ul、CAST 0.67/ul、PCAST 1/ul、SRC 3.9/ul,白细胞镜检14.0/ul;肺部CT示双肺多发浅薄云絮样高密度影,示有肺部感染及出血之可能,查ANCA、MPO均为阳性。住院后经肾内科会诊,怀疑其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0g,日2次,以抗感染;甲强龙60mg,日1次,冲击治疗;丙种球蛋白封闭抗体。经用药治疗,肺部CT示双肺感染较前明显吸收好转,尿常规检查值有所改善,遂出院。并嘱其继续服用甲泼尼松40mg,日1次;雷贝拉唑10mg,日1次;碳酸钙D3片0.6g,日1次;氯化钾缓释片0.5g,日3次。
病例二、患者某,女,48岁。1999年曾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经治疗后好转。2012年3月其甲亢复发,遵医嘱口服丙硫氧嘧啶100mg,日3次。2013年3月曾因发热就诊,诊断为“抗甲状腺药物致ANCA相关性血管炎”,经口服甲泼尼龙30mg,日1次,治疗后好转出院。2013年5月16日开始减少丙硫氧嘧啶之剂量,每半月减少50mg。2013年9月15日发现肉眼血尿遂就诊,尿沉渣示:尿蛋白3+,隐血3+;血管炎相关检查:pANCA(2+)、cANCA(-)、MPO(2+)、PR3(�);提示ANCA相关性血管炎;B超示双肾实质回声稍增高。即予:酚磺乙胺1.5g+氨甲苯酸2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注射止血治疗及其它对症支持疗法,患者上述病情遂好转,肉眼血尿消失。
三、相关建议
(一)医务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服用丙硫氧嘧啶过程中,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生化指标及肾功能,若出现不良反应须及时就医。
(二)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掌握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用药风险信息,让医务人员和患者了解丙硫氧嘧啶的风险,加大合理用药宣传,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四、用药四问
(一)丙硫氧嘧啶为何药品,主要用于治疗哪种疾病?
答:丙硫氧嘧啶是一种硫代酰胺类药物,作用机制与甲巯咪唑相似,能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从而阻断甲状腺激素生成,主要用于治疗成人甲状腺功能亢进。
(二)丙硫氧嘧啶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有哪些?
答:丙硫氧嘧啶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损害、肝炎、胆红素升高、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等,多出现在用药前三个月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表现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以及肺浸润或肺泡出血、皮肤溃疡与关节疼痛等,多出现于长期用药的患者中。
(三)何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
答: 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种以中小血管炎症、和坏死为标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为重要的血清学诊断依据。主要累及小血管丰富的器官和组织,诸如肾脏、肺部、关节、肌肉及皮肤等。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和肾衰竭;咳嗽、咯血、胸闷,肺内阴影;关节,肌肉疼痛以及皮疹、紫癜、斑丘疹甚至皮肤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为,血清学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四)使用丙硫氧嘧啶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医生应告知患者在服用丙硫氧嘧啶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嘱其定期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生化指标及肾功能等,并注意身体变化。诸如出现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疲劳、瘙痒,以及腹部右上区疼痛或压痛、深色(茶色)尿,或皮肤与眼白变黄、浅色肠道排泄物、肌肉关节疼痛和水肿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奥美沙坦用于糖尿病的风险
ROADMAP(奥美沙坦对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预防的随机试验),对Ⅱ型糖尿病患者验证了奥美沙坦的作用,以研究奥美沙坦是否能延缓肾损害,然该试验意外发现,与服用安慰剂或糖丸组相比,奥美沙坦组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增加。此外,美国FDA还审查了有医疗保险的患者中进行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虽然ROADMAP试验和医疗保险研究的数据表明,高剂量奥美沙坦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但当考虑到所有试验和研究的数据时,这些结果并非最终结论。
FDA认为,奥美沙坦在高血压患者中的获益仍大于其潜在风险,在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未告知停止治疗之前,不应停止奥美沙坦治疗。否则,未受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诸如心脏病和脑卒中、以及肾衰和其它健康问题。
此外,FDA已经完成了有关奥美沙坦和心血管风险的安全性审查,该审查受ROADMAP试验、和ORIENT(奥美沙坦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终末期肾病发病率的试验)之结果提示得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奥美沙坦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中的心血管(CV)风险。
糖尿病会在某些患者中引发肾损伤,其表现形式之一可为微量白蛋白尿,ROADMAP的目的是研究奥美沙坦预防糖尿病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该试验在未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对使用奥美沙坦(每日40mg)和安慰剂进行了比较,除糖尿病外,患者必须有至少一项CV疾病风险因素。该试验达到了其主要终点,即表明奥美沙坦可引起微量白蛋白尿发病延迟,但奥美沙坦对肾功能无有效改善作用。该试验还发现奥美沙坦组CV死亡的数量增加(奥美沙坦组15例,安慰剂组3例,风险比[HR]为4.9,95%置信区间1.4~1.7);另外,卒中亦呈增加趋势。在奥美沙坦治疗患者组中,CV死亡主要是心源性猝死和致死性心肌梗塞。相反,奥美沙坦组非致死性心肌梗塞数量有减少之趋势。
ORIENT是规模远小于 ROADMA的一项试验,其在较晚期糖尿病患者人群中进行,同样显示奥美沙坦可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但是,在对ORIENT试验结果进行审核之后,认为存在心血管风险的证据不强。当仔细考虑死亡原因、并将末次给药30天后发生的死亡从分析中排除时,两组间的死亡率无差异。
一项旨在65岁及以上患者中开展的大型观察性研究,在检查服用奥美沙坦患者、对比服用其它ARBs患者的死亡率,对选定的糖尿病患者(仅接受最高剂量每日40mg奥美沙坦超过6个月的患者)组中,与服用其它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的类似患者相比,奥美沙坦导致死亡风险增加(HR 2.0,95%置信区间:1.1~.8);相比之下,在非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同种分析发现,与服用其它ARB的类似患者相比,高剂量奥美沙坦导致死亡风险降低(HR 0.46,95%置信区间:0.24~.86)。在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产生的矛盾结果很难进行一致性解释,且增加了各组结果可信度的不确定性。此外,接受较低剂量奥美沙坦组与接受其它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组、或治疗时间短于6个月组之间未见差异。
总而言之,这些数据使得糖尿病患者使用中、高剂量奥美沙坦,与心血管风险增加之间的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备受关注。对于为评估ROADMAP中观察到的结果而进行的审核研究中,最终似乎支持ROADMAP的结果。但是,在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观察到了差异性结果,即观察到服用高剂量奥美沙坦糖尿病患者其生存期大幅下降、而服用奥美沙坦的非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则大幅增加。
� 陇上医苑 �
李万有医验撷粹
一、学术思想
治病必须求本。“本”就是疾病的本质。辨证而求本,在正邪气关系上,正气为本,邪气为标。辨证求本,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治疗任何一种疾病,必须针对其病因治疗,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李老在治疗一尿闭和一尿失禁的患者时,经综合分析后都是因年老中气虚弱而致,一为中气虚弱不摄,一为中气虚弱不能健运引起,都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而治愈。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之精华所在。李老常讲,疾病的种类繁多,表现的症状各种各样,但纠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的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证”和“阳证”加以概括,因此,调整阴阳、解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各种治疗措施,都是根据“扶正”和“祛邪”两个原则制定出来的。李老认为,西医的病是根据典型症状,分析其病因、病位,结合生理病理和各种理化检查而确定,它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相形之下,明显的看出了中医的弱点,仅凭四诊(望闻问切)诊治疾病,这显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会给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恶果。如结核性胸膜炎(渗出性)一病,中医躨证多为“少阳症”“饮证”等,若不借助西医诊断不明其病,采用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等治疗,而不用西医的抗痨、抽胸水等方泅治疗$那给病人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做为一个现代的中医要丌断学䙠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扬长避短,发展中医。李老在长期的中西医结合ᮞ践中,将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其它各种疑难杂证,均按其中医理论辨证分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研究典定了良好基础。
二、临床经验
(一)、肝硬化腹水辨治
㈠滞湿阻型:证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疴痛、纳呆、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痛稍减、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治当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方用柴胡疏肝饮合五苓散加味: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0g、川芎6g、香附10g、青皮10g、陈皮10g、猪茯苓各15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6g、益母草30g、甘草6g。
㈡寒湿困脾型:证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及下肢浮肿,脘腹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祛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治当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方用实脾饮加味:茯苓20g、白术10g、木瓜10g、木香3g、大腹皮30g、草果仁6g、干姜3g、制附片10g、厚朴15g、商陆10g、木通10g、甘草6g。
㈢湿热蕴结型:证见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治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用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厚朴15g、枳实10g、黄连3g、黄芩6g、半夏10g、陈皮10g、泽泻10g、猪茯苓15g、砂仁6g、片姜黄10g、甘草3g、党参15g、白术10g、茵陈20g、栀子6g、大黄12g。
㈣水气搏结型:证见腹胀膨隆,喘息不得卧,食后胀满更甚,胸闷气短,咳嗽痰多,心悸、心慌,尿少或有下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微数。治当宣肺健脾,前后分利。方用疏凿饮子加味:木通15g、泽泻16g、槟榔10g、秦艽10g、猪茯苓各15g、椒目6g、商陆10g、赤小豆15g、生姜7g、地骷髅60g、莱菔子15g。
㈤肝脾血瘀型:证见脘腹坚满,青筋显露,两胁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青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涩或芤。治当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用黄芪丹参鳖甲汤(经验方);黄芪30g、丹参30g、鳖甲15g、当归15g、赤芍15g、泽兰15g、茯苓15g、郁金15g、茵陈10g、益母草30g、三七2g(冲)。
㈥脾肾阳虚型:证见腹大胀满,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胱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当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用附子理苓汤加味:制附子10g、党参20g、白术30g、茯苓20g、泽泻20g、桂枝6g、车前子15g、补骨脂15g、仙灵脾15g、甘草6g。
㈦肝肾阴虚型:证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舌质红降、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治当滋肾柔肝,养阴利水。方用一贯煎加味:生地15g、沙参15g、麦冬12g、枸杞子10g、当归15g、川楝子10g、猪茯苓30g、泽泻20g、阿胶10g、滑石10g、茯苓10g、白茅根10g、通草3g。
(二)天灸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天灸是古代冷灸法的一种,又称自灸。近年来天灸以“发泡疗法”之名,主要限于以白芥子等敷贴大椎等穴位防治哮喘等病的研究。李老认为天灸法的作用机理在于以脏腑气血为基础,以经络穴位为联系的整体调节。拟与经络传感、针灸效应、抗炎、免疫调节、整体稳态平衡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有关。天灸膏药物组成为:肉桂、当归、丹参、白芥子等。它们多含有挥发油,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和穿透性,敷贴于皮肤穴位,产生较强而持久的刺激,使皮肤充血、潮红、发热或起小水泡,起到类似温灸的效应。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大体认为湿热、肾亏、淤血是该病的主要因素,因而提出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当以补肾为本,辅以活血通经,佐以清热利湿为大法。以天灸膏敷贴骑竹马灸穴、命门穴、关元穴治疗之。其中关元穴属任脉经,具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之功,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体虚赢弱之证。骑竹马灸穴是依据宋朝以来较多用于治疗外科疮疡等多种疾病的“骑竹马灸穴”,可以明显增强它们的防御抗炎作用,加速炎症消退。膈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内侧线,背为阳,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脏腑之气不仅通于督脉,亦通于该经脉。“骑竹马灸穴”位于此,能反应和治疗脏腑及所属疾病,该穴具有通经活血,消肿之功,能促进阳气畅达,经脉流通。天灸法的作用是局部敷药和所取穴位二者功效共同发挥的。两年来通过对51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表明:总有效率为94%,近期治愈率为60%,与男康片对照组比较相近。对前列腺液测定表明:治疗后SIgA含量与正常人组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卵磷脂小体分泌升高,白细胞计数减少。综合天灸膏和所取穴位的作用,他们具有补肾壮阳、活血化瘀、通经利湿的功效,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主要体现在消除症状和体征,提高机体抵抗力方面。
(三)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㈠气滞血瘀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柴胡15g、川楝子15g、红花10g、半夏10g、皂刺6g、白蒺藜12g、姜黄10g、草豆叩10g、黄芩15g、刘寄奴15g、焦三仙各15g、泽泻12g、白花蛇舌草15g、郁金15g、香附子15g、半枝莲15g。
㈡湿热蕴滞型: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方用:柴胡15g、陈皮10g、茯苓10g、泽泻10g、泽兰10g、茵陈30g、虎杖15g、土茯苓15g、大黄10g、甘草6g等。
㈢肝热犯胃型:病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逆而上冲发之。以胃脘灼热疼痛、吐酸,嘈杂为其辨证要点,治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为主。方用化肝煎合佐金丸加味治之。
㈣脾气虚弱型:治宜健脾化湿。方用:香附10g、砂仁1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0g、陈皮10g、半夏10g、炙黄芪30g、炒扁豆15g、当归15g、川芎10g、藿香15g、巴戟天15g、仙茅15g、淫羊藿15g、薏仁15g、甘草6g。
㈤肝肾阴虚型:治宜滋养肝肾。方用:沙参15g、生地20g、枸杞子15g、当归10g、川楝子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5g、知母10g、黄柏10g、玫瑰花10g、三七3g(冲服)、金钱草30g、菟丝子15g、鹿角胶10g、山芋肉12g、水蛭6g、白芍15g。
西药用抗乙肝核糖核酸4mg,隔日肌注一次。干扰素100~300,肌注,每日一次,30日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复用之,连用3~4个疗程,服肝泰乐、肝炎灵、维生素B、维生素C等。李老认为治疗本病要以扶正祛邪为指导思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法贯穿始终。常选用西洋参、黄芪、紫河车、黄精、仙灵脾、大青叶、虎杖、白花蛇舌草、丹参、三七等。
(四)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经验
㈠肝郁气滞型:病因忧思脑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克脾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发本证。临床以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每因情志不舒而诱发为辨证要点。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方用柴胡舒肝散治之。
㈡脾胃虚弱型:饥饱失常,劳倦过度,过食生冷寒凉,久病脾胃受伤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临证以胃脘隐痛、喜按、喜暖、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治以温中健脾。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治之。
㈢胃阴亏虚型:病因长期饮酒过度、嗜食辛辣肥甘之品,耗损胃阴而成此证。临证以胃痛隐隐,口干舌燥,舌红少津为辨证要点。治宜养阴益胃。方用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味。
三、病案举例
病案一、肖某,男,35岁。自诉:六年来每逢炎夏小腿内则即生水疱,奇痒难忍,搔抓后流水,溃破结痂,饮酒后加重。近日复发作,伴口苦口干,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肝经湿热,湿毒浸淫。治宜清泻肝热,解毒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土茯苓、蝉衣,白藓皮等,共服20剂病愈。
病案二、赵某某,男,34岁。自诉:溺后白色分泌物流出,会阴部及睾丸痛2年余。伴有尿频,尿急,性欲减退,早泄,头昏乏力。体查:直肠指检前列腺大小如常,中央沟存在,表面光滑,左右叶有压痛。尿检可见粘液丝,WBC+/HPF,EPS镜检:WBC8-10/APF,卵磷脂小体++,B超提示:腺体体积42�30cm,形态正常,回声均匀。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略滑。诊断:慢性前列腺炎—肾虚湿热型。治疗:选取关元、命门、骑竹马灸穴,贴敷天灸膏,每次6小时,5天1次,治疗1疗程。二诊:自诉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唯偶有早泄。近日睾丸又复疼痛。直肠指检前列腺无阳性体征,EPS镜检:WBC0—2/HPF,卵磷脂小体+++。苔薄略黄,脉沉。继用上法治疗一疗程。三诊:患者已无不适,直肠指检无阳性体征,EPS镜检:WBC0—1/APF,卵磷脂小体+++。告愈。
病案三、刘某,女34岁,因反复发作性胃脘胀痛3月余来诊。自诉:每因生气后胃脘部连及两胁胀痛不适,嗳气频作,大便不畅,食少纳差。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查面色潮红,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方用:柴胡15g、白芍24g、半夏12g、檀香6g、香附10g、佛手10g、香橼10g、枳壳10g、陈皮10g、黄连10g、元胡10g、焦三仙各10g、公英30g、甘草6g。取10剂水煎取汁300ml,分两次温服。守方加减40余剂,告愈。
� 药学百科 �
季秋言摄生
一、合理膳食,清燥护阴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秋燥之气易伤肺金。因此,秋季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蔬菜宜选食诸如大白菜、菠菜、冬瓜、黄瓜、白木耳;肉类可择食兔肉、鸭肉、青鱼等;肺燥则伤肝故需食酸,从五行生克制化来讲,肺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肝木即受损。因此,应适当吃点酸味食物,因为“酸入肝”,可强盛肝木,以防肺气太过对肝造成损伤。此外,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肝气,故具护肝之用。然亦不可过量,因诸多酸性食物如醋、乌梅等,其所含有机酸味可刺激肠胃,而致胃溃疡、胃炎等病患的发病风险增加。此外,应适当多饮水,多吃些萝卜、莲藕、香蕉、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之食物;尽量少食或不食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及油炸、肥腻之物。
体质、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晨起可以粥食为主,诸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还可多吃些红枣、莲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补与平补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但不能嗜食大鱼大肉,瓜果亦不可过食,以免损及肠胃。另外,要特别注意饮食清洁卫生,保护脾胃,多进温食,节制冷食、冷饮,以免引发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
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秋季天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在此季节老年人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方是秋季保健中最积极的措施。秋季要早睡、早起,晨起后要积极参加活动健身锻炼,可选择登高、慢跑、疾走、冷水浴等锻炼项目。秋季气候干燥,早、晚温差较大,是某些细菌、病毒繁殖与传播的有利时机,随着干燥的灰尘,一些细菌、病毒在空气中飘荡,故常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的高发时节。因此,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亦要加强保暖,做好预防措施。
三、情绪乐观,怡养心神
秋季万物成熟,是收获的美好季节。但是,秋天亦是万物逐渐凋零、呈现衰败之象的季节,在此时节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颓废、伤感等情绪。因此,要注意调养情志,学会调适自身,应保持乐观之情绪,保持内心之宁静,适当延长夜间睡眠时间;也可经常与他人、家人畅谈,或到公园散步、看看电影,或养花、垂钓等,这些皆有益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四、着装适宜,谨防受凉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在此季节,老年人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过早、过多添加衣物。在此季节只要不是过于寒冷,就尽量让机体保持于凉爽状态,坚持锻炼身体,使之具有抗御风寒的能力。然而,金秋季节气候变化无常,老年人要顺应气候变化,适当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发呼吸道等各种疾病,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防寒保暖,以护自身。
五、适时进补,排解秋乏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然而,进补时须注意勿要无病进补、或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故不是虚证病家不宜服食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因之对症服药方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也。此外,尚需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为先。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诸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之品,此类食物如与中药配伍,则其效更佳。
另外,俗语说的好:“春困、秋乏、夏打盹”。秋乏,是补偿夏季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表观现象为倦怠、乏力、精神萎靡等。防秋乏的最佳措施即为体育锻炼也,然须循序渐进;另尚需保持充足之睡眠,以达养精蓄锐之目的。
� 处方分析 �
227张中药处方质量阐析
标准化与规范化之处方须符合下列五要素:即(1)适当的适应症:处方药物的决定完全符合医学原理,并且该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2)适当的药物:药物的选择是基于疗效、安全、适宜性和价格的考虑。(3)适当的患者:患者无用药禁忌症、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最小、患者能接受该药。(4)适当的信息:给患者提供与其疾病和其处方的药物相关的、准确的、重要和清楚的信息。(5)适当的观察:应该恰当的观察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药物作用。
然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的处方用药,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药物资源,而且将延误治疗,甚或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促进中医处方用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临床医生对处方质量的依从度和重视度,故随机抽取了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药煎剂处方227张,对之进行了扼要分析。其中,合格、基本合格处方168张,不合格处方59张(门诊处方11张;住院部处方48张),处方合格率74%。兹将处方所现问题阐析如下,供参考之。
一、煎剂脚注药未标 责任常识两皆缺
在随机抽取的227张中药煎剂处方中,达95张含有1~4味须先煎、后下、包煎、冲服及烊化之味皆未标示“脚注”。此弊端已积久成习、愈演愈烈,大有充耳不闻、我行我素之势!尤其部分高职及中高年资医生,不注重、不了解中药脚注之流弊层出不穷。诸如:“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磁石、瓦楞子、石膏、鳖甲”等动矿物之味;又如:“砂仁、白蔻、钩藤、藿香、檀香、鱼腥草、薄荷、生大黄”等含挥发油类、及活性成分不稳定之药;再如:“车前子、海金沙、旋覆花、五灵脂、葶苈子”等高粘液质药物、微粉和微粒状药味以及绒毛丰茂之流;尚有三七粉、龟板胶冲服及烊化之剂。上述“脚注”之味,若未循法遵典合理用药,汤剂质效何以谈及?又何谈社会效益与药物经济学?
张机《伤寒论》第160条之“旋覆花代赭石汤”两味,皆系脚注药物,此前已反复提示多次,然至今处此汤者却置若罔闻。试问?旋覆花如未“包煎”则既影响煎剂之澄清度、亦有碍于过滤,且绒毛亦或引起戟喉不适等,此何以让患者乐于接受岐黄独创之中药汤剂?故再次提示中药处方者,加深“脚注”之常识,掌握“脚注”之品类,遵循“脚注”之权衡,发挥煎剂之效用。
二、处方诊断屡未标 辨证论治无根苗
在所抽取的100张住院部中药处方内,达38处方 “临床诊断”项下缺失,此遗漏在住院部处方内反复出现、积重难返,且有递增之势!处方“临床诊断”乃是医者据证施治、合理用药的重要凭据;亦为临床药师判断诊断与用药是否相符、是否超适应证用药、是否非适应证用药、以及盲目联合用药或过度治疗用药的关键依据,其重要性毋庸赘述。然时至今,住院中药处方却未现改观!
三、瓜蒌浙贝配附片 脚注未标药相反
个别中药组方现:“附片+浙贝母+瓜蒌……”,且“藿香、牡蛎”二味项下无脚注。“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故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处一方,中国药典对之亦有告诫。因附子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其主要对心肌、迷走神经、末梢神经具兴奋麻痹作用,中毒症状诸如舌尖麻木、肢体麻木,皮肤蚁走感,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严重者甚或危及生命。附子若与瓜蒌、浙贝联用,则为毒上益毒,可能导致上述毒副作用之迅发。因此,相反药味配伍宜慎之又慎!
四、腰痛肾虚兼痹症 诊断术语待修正
5张中药处方“临床诊断”项下表述欠妥,诸如“腰痛病”、“腰腿疼”、“肾虚”及“痹证”等。上述表述其一为专业术语语法修辞欠规范;其二为辨证模棱两可,证情尚乏准确、明晰。
“辨证”就是辨识、甄别症状,即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因理、部位、性质,从而作出精准的诊断。故“辨证”乃是中医处方用药、与治疗疴疾的依据也。
五、处方药名现谐音 芯藓解复错频出
10余张处方所书四味中药名称有误,诸如将白鲜皮错打为“白藓皮”,莲子心错书为“莲子芯”,萆薢误写为“萆解”、旋覆花误为“旋复花”等。此类差错频出,不知系医生错输、还是处方软件失误?提及数十次,然至今尚未斤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