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讯》2015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2015/06/23 点击数: 字体:

  乙未开篇

     岐黄赋

   混兮辟兮,其无穷兮;幽兮冥兮,此漠影兮;寂兮寥兮,斯难尽矣!无极太极,脱胎两仪;阴阳互根,清浊自分;上下交胜,左右索腾;四象衍生,八卦图呈;鸿浩寰宇,万象本根。

阳刚阴柔,乾坤道焉;变化父母,生杀本始;万物纲纪,神明之府。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辨证,两仪统矣;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论治,规矩定矣。木火土金水,五行天地生;肝心脾肺肾,五脏配五行;寒热温凉平,药食阴阳分;酸苦甘辛咸,五味归于形;水谷之精津, 化生营卫功:荣气偕卫气,皆归之于精;形神之始生,本乎精血成;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岐黄医药,博大精深;橘杏文化,旨趣钩深;橘井泉香,道馨千载;杏林春暖,恩泽古今。无欲无求,普救含灵;《大医精诚》,道德准绳;《内经》《本草》,国医坟典;《伤寒》《温病》,中医权衡。

岐和彭缓,腾绝轨于前;李华张吴,震英声于后;铅翰昭彰,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穷青囊之绝技,尽医方之妙极;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义理;生灵无夭枉之期,夷夏延龄之望;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功侔造化,恩迈才成!斯大道传万祀而无昧,渠功德悬百王而不朽!

黄河母亲,华夏摇篮;祁连长城,民族脊梁;广袤陇原,中华膏壤;山川竞秀,大地溢彩;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羲皇故里,药材之乡;国老、铨黄,享誉四海;归、芪、纹党,行销五州;伏羲文化,寰宇景仰;医圣岐伯,岿立东方。《黄帝内经》《武威医简》,首辟岐黄门庭;莫高经卷、皇甫针经,始启国粹洪荒。折肱仁术,丰绩可碑;艺臻神妙,举世无双!

青史千载,曾见杏林有道;沃土万里,方知芳草无涯。噫吁兮!我中华五千年医学根基,地负海涵,凤翥龙翔;瞻未来,医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同道自当上下而求索。愿吾侪趁潮展翼,国粹必将弘扬;唤后辈扶摇直上,恢宏华夏岐黄!

冀希京帮之流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踵事增医华,析微阐药奥;赋岐黄之髓,扬神农之魂。笃守大医精诚之圣训,崇德尚业,广济蒸人;救死扶伤;乐道遗荣;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潜沉药海,启微探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成偕刘效栓、展  锐 等

 

 

时甲午岁末撰于《京帮青囊存珍集》卷首

药物警戒

 

 

苯溴马隆的肝损害风险

按:苯溴马隆临床上主要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各种原因引起的痛风以及痛风性关节炎非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上世纪70年代苯溴马隆首先在法国上市,2003年国际上报道该药导致严重肝毒性后,遂陆续在一些国家撤市。目前,苯溴马隆在德国和日本、新加坡等一些亚欧国家仍在使用,而中国上市的苯溴马隆主要是片剂和胶囊剂,其规格为50mg

苯溴马隆在国内临床上主要用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在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肾内科等应用较广,且在2013版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书中被推荐使用。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分析显示,苯溴马隆的严重不良反应中肝损害问题比较突出。为使医务人员、以及公众了解苯溴马隆的肝损害风险,特以专论形式通报此品种,本通报旨在提醒广大医务人员在使用苯溴马隆时,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避免同其他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同时使用,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苯溴马隆是一种排尿酸药物,它是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以利于尿酸排泄,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临床上主要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各种原因引起的痛风以及痛风性关节炎非急性发作期的治疗。200411日至201312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收到苯溴马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33例,不良反应/事件主要为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肝胆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等。

  一、严重病例情况报告
  苯溴马隆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3例,占该药品整体报告的4.31%,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8例,肝细胞损害3例,肾功能损害3例。

  二、肝损害病例报告情况
  533例报告中涉及肝损害报告28例(占5.25%),不良反应表现主要为肝功能异常14例、肝细胞损害9例,肝酶升高2例、肝炎2例、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谷草转氨酶升高1例、肝区疼痛1例。
  1、用药人群
  28名用药患者,其中男性26人,女性2人;平均年龄59.55�14.84岁,45岁以下7例,456411例,65岁及以上9例,年龄不详1例。
  2、用药情况分析
  1)用法用量
  28例患者均为口服用药,26例用药剂量在用药说明书规定范围,50mg/次,1/日;仅2例为超说明书用药,分别为100mg/次和150mg/次。
  2)用药时间
  用药10天以内的14例,11307例,30天以上7例,多数肝损害病例(75%)报告发生于用药1个月之内。
  3)合并用药
  28例肝损害报告中有10例存在合并用药,合并用药物主要涉及秋水仙碱、别嘌醇、洛芬待因、吲哚美辛、泼尼松、甲氨蝶呤、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来氟米特、甲磺酸倍他司汀、尿毒清颗粒、肾石通颗粒等。在这些并用药物中,别嘌醇、吲哚美辛、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来氟米特、尿毒清颗粒、肾石通颗粒等亦存在肝损害风险。
  3、肝损害程度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肝损害药品不良反应判定评价标准(轻度肝损害:ALT异常伴1�ULN<TB≤5�ULN,病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重度肝损害:ALT≥10�ULN,伴5�ULN<TB≤10�ULN,病人出现明显肝损害症状和体征)。对28例肝损害病例进行了分类,轻度肝损害16例,重度肝损害3例,无法分级的9例。其中无肝衰竭病例。
  4、典型病例
  某男性患者,67岁。因痛风服用苯溴马隆片、碳酸氢钠片一个月,自行停药2周后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尿色深黄。1周后,患者感觉症状加重,自行口服吗丁啉1粒,上述症状较前加重,患者到医院检查肝功能,ALT1257U/LAST797U/LTBIL134.7umol/LDBIL102.6umol/Lγ-GGT375U/LAKP128U/LTBA135.2umol/L。诊断为药物性肝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等药物,经抗炎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三、相关建议
  1、医护人员在使用苯溴马隆时,应从低剂量开始;治疗期间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避免同其他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合用,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患者用药期间,应注意肝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如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倦怠、腹痛腹泻、发热、眼球结膜黄染等,应及时就诊,必要时检查肝功能并进行相应对症治疗。
  3、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临床安全用药的宣传,确保用药的安全性信息及时传达给患者和医生。

四、药学问答

  1、苯溴马隆是什么药品,主要用于治疗何种疾病?
  苯溴马隆是苯骈呋喃衍生物,它是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以利于尿酸排泄,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的。临床上主要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各种原因引起的痛风以及痛风性关节炎非急性发作期。

  2、苯溴马隆有哪些不良反应?
  苯溴马隆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胃部不适、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风团、斑疹、潮红、瘙痒等皮肤过敏症;肝功能异常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与碱性磷酸酶升高等。

  3、使用苯溴马隆时有哪些禁忌?
  使用苯溴马隆的禁忌有中度至重度肝功能损害者(肾小球滤过滤低于20ml/min)、以及患有肾结石的患者,孕妇或有妊娠可能的妇女与哺乳期妇女等。

  4、使用苯溴马隆有哪些注意事项?
  1)出现持续性腹泻应停药。
  (2)不能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服用,因为开始治疗阶段随着组织中尿酸溶出,则有可能加重病症。
  (3)为了避免治疗初期痛风急性发作,建议在给药初期合用秋水仙碱或抗炎药。
  (4)治疗期间需大量饮水以增加尿量(治疗初期饮水量不得少于1.52升),以免在排泄的尿中由于尿酸过多导致尿酸结晶。应定期测量尿液的酸碱度,为促进尿液碱化,可酌情给予碳酸氢钠或枸橼酸合剂、并注意酸碱平衡,病人尿液PH应调节在6.26.8之间。
  (5)在开始治疗时有大量尿酸随尿排出,故在此时的用药剂量要小(即起始剂量)。
  (6)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7)应避免与其他肝损害药物同时使用。

陇上医苑

 

 

陇医治验集锦

一、水肿

张某,男,72岁。代诉:患者3年前感冒后颜面及下肢出现水肿,经治疗无效且逐渐加重。诊见:双下肢及颜面部水肿、下肢尤甚,呼吸困难,行走时加重,休息后缓解,一日大便23次、且稀溏,小便短少,精神较差。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综合形证,此当为阳虚水邪上泛心肺所致。法宜:益气温阳,利水消肿。处方:制附片10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车前子10g、泽泻10g、桂枝10g、炙甘草6g、生姜10g、泽兰10g、益母草24g、人参10g、黄芪30g7剂,日1剂,开水煎,分3次服。

二诊:家人代诉药后病情平稳,颜面肿势已消,精神好转,大便日一行,然下肢水肿仍较明显。继原方加桃仁10g、红花6g7剂,日1剂,开水煎,分3次服。三诊:患者已能自我表达病情,下肢水肿已明显减轻,继原方连服7剂。四诊:患者呼吸均匀,可连续行走约500米,下肢水肿消失,遂调整方药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处方:制附片10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0g、黄芪15g、丹参10g、当归10g、桂枝10g、生姜10g、川芎6g。日1剂,开水煎,分3次服。

按:肾主水,乃胃之关。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阖。阳过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阴过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盖火能生土,土能制水,故温阳化气实乃治阴水浮肿之要法也。此例下肢水肿,病久不愈,又见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等阴盛阳衰、土不制水之象,故治以真武汤益火回阳,化气行水为妥。诸药合用,使阳复寒蠲,水肿自消矣。

二、不孕症

催某,女,29岁。现病史:婚后3年未孕。15岁月经初潮,经期常错后12周,经行23天,量少、色黯、有血块,无定时小腹疼痛。检查:子宫后倾、大小正常,双侧附件(-),输卵管通畅,其配偶精液无异常,舌淡黯、苔薄白,脉弦滑。中、西合参,诊为原发性不孕症。证属冲任虚损,法当补肾助阳,温经散寒,调补冲任。方予化裁温经汤:当归10g、芍药15g、川芎10g、桂枝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吴茱萸10g、党参10g、牡丹皮10g、麦冬12g、半夏10g、香附10g、益母草15g、鹿角胶10g(烊化)、小茴香10g、台乌10g。水煎分2次服,日一剂,每于月经净后第一天开始用药。

二诊:连服前方3个月经周期,其月经刻期来临,经期6天,经量较多,自觉舒畅。继原方乌药易桃仁10g,治疗月余。

三诊:自诉月经基本正常,经后继服上方4剂,然月经推迟2周未行,尿早孕试验呈(+),次年遂顺娩一男婴也。

按:治疗女子不孕当先调经,而补肾气、调冲任即能调经,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也,故经调则孕矣,遂方予温经汤加减。若卵巢功能失调致不孕者,加熟地黄15g、枸杞子12g、菟丝子10g、肉桂10g;输卵管不通致不孕者,加干姜10g、桃仁10g、红花10g、路路通10g;输卵管炎症致不孕者,加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30g、赤芍30g、丹参30g;小腹冷痛者,加小茴香10g、乌药10g、蜀椒6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5g、枳实10g、香附子10g;白带较多、少腹疼痛者,加薏苡仁30g、败酱草15g、橘核10g、白芷12g;大便干结者,加枳实10g、玉片10g

三、痹症

白某,女,53岁。主诉:颈、肩、背疼痛、伴左上肢麻木6个月,加重半月。检查:颈部肌肉发硬,向右旋转时左肩及上肢痛剧, 45颈椎体棘突旁1.0cm处有压痛,肩胛冈下缘中点亦有压痛点,叩顶、压顶试验(十),臂丛牵拉试验(十)。颈椎正侧位X线片示:颈椎后弓、生理弧度消失。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脉证相参,当属病久正虚,风寒湿邪袭络也。法当培本扶正,疏风散寒,活血通络。针宜:针刺左颈臂穴,使感触电样感觉从肩部传至于手指,轻提插数次立即出针;辅以臂外关、三间,用泻法留针30分钟。经针灸治疗3次,诉剧痛消失,放射感随减。针一疗程后活动基本正常,叩顶、压顶试验(一)。遂又针刺5次,臂丛牵拉试验(一),告愈。

按: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痹证”之范畴。该患者近六旬妇人,长年操劳辛苦,遂成正气虚弱,脉络空虚,又兼不慎外感风寒湿邪,邪气乘虚侵袭肢体与经络、肌肉、关节,则气血受阻运行不畅,故现肩、颈、上肢及指麻木诸证。风善行数变,寒邪凝滞气机进而致血瘀;湿邪重浊粘腻故现放射感、局部压痛、颈部发硬等症。诚如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以四穴组合而为之,奏其通则不痛之效也。

四、喜笑不休,善食多溲

吴某,男,二十七岁。于一九七二年间梦遗频作,伴头晕、乏力。五月初突现鼻衄如注,出血量约300ml,用中、西止血药治疗后病情好转,然仍偶有少量出血。五月下旬其负重长途,鼻衄复现,出血约150ml,经治后鼻衄止,然头晕、乏力加重。七月十五日晚梦遗,晨起自觉迎香穴处冰凉,继而漫及前额,随即晕厥不省人事,小便失禁。其家人急指按人中穴并呼其名,五分钟后渐醒,醒后则大笑不止,小便自出,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罔效。

诊见:患者喜笑不休,小便失禁、且量多,面色白,双眼眶泛青,神呆,体羸,饥而善食,日食量二斤有余,且仍饥饿。实验室检查:尿糖(+),尿蛋白(+)。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而沉。综合形证,当为精血亏耗,相火妄动,水火不济,热扰神明之证。治宜益肾添精,育阴潜阳,清热生津之法。即拟一方,煎服一剂喜笑止,食量减半,余症同前。观其舌红、苔黄,脉沉滑。遂继予原方加减,连服二剂,精神转佳,诸症消失,惟四肢软弱无力。舌红润、苔白,脉沉。尿常规检查:尿糖、尿蛋白均阴性。

现病势已去,然正气未复,故予“六君子汤”加益智仁、补骨脂,水煎续服六剂,以扶助正气,调理善后。半年后随访,病家体健力强。

生石膏30g(先煎),天花粉15g,枸杞子15g,玄参9g高丽参6g(炖服),白芍15g淮山药15g白蔻仁3g(后下),益智仁12g,甘草9g,粳米引。水煎服,日一剂。

生石膏30g(先煎),淮山药15g天花粉15g,补骨脂12g益智仁9g,玄参9g,石菖蒲9g,五味子9g,陈皮6g,佩兰叶6g。水煎服,日一剂。

按:体内阴亏,孤阳易动,阳动则不藏,火气上升,犯冒清窍,头蒙脑胀,衄血成流。肾水下亏,不能上济,火盛灼金,金亏不能平木,木复生火,二火交并,清肃不行,同气相求,必归于心。热扰神明,遂致言语错乱,神志恍惚,喜笑无常。其阴愈伤,其火愈炽矣,故阳明之火为剧,则饥而善食也。肾精亏虚,必损及阳,阳虚则约束失职,因之小便频数且失禁。此乃精亏火动之证,当予填精益肾,清热生津之方,则诸症全息矣!

五、老年症状性高血压

王某,男,五十六岁。患者自诉:半年来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口中乏味,时觉吸入之气呈冰凉感,身重倦怠,畏寒肢冷,小便短少,全身肌肉时而动,尤以脐周部为著。曾以中、西药多方治疗,皆罔效。观患者形体肥胖,面部虚浮、苍白,下肢浮肿。舌体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而弦滑。血压:25.3/13.3Kpa。四诊相参,当为肾阳虚衰,命火不足,致阴水上泛,阻遏清阳之证。法宜壮元阳以消阴翳,遂拟温阳化水、芳香通窍之剂。服药两剂,自觉诸症俱减,唯吸入之气凉感仍旧。诊及舌淡、苔白厚,脉沉弦。血压:21.3/13.3Kpa。继原方茯苓量增至20g,加山药20g、陈皮10g,理气健脾,培土泄水,以消留垢。服药两剂,诸症若失。血压:17.3Kpa/12Kpa。告愈。

处方:附片9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2g,生姜6g,怀牛膝12g,菖蒲10g,佩兰叶10g。水煎凉服。

又案:

马某,女,六十七岁。半月前自感头重眩晕,双颞部胀痛,懒言少气,心悸怔忡,脘腹胀满,纳呆,小便短少。观之形寒肢冷,精神疲惫,面色晦暗。舌胖、质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弦。血压:26.7/16Kpa。诸证相参,当为元阳衰惫,水体失司,浊阴上逆,清窍闭阻之证。宜益火消阴,健脾,开窍,重镇降浊之法从治。服药三帖,患者精神转佳,饮食渐增,余症俱减。观之舌淡、苔白,脉沉弦。血压:22.6/13Kpa。效不更方,续服三帖。血压:16/11.5Kpa。诸症皆失矣。

处方:附片9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2g,生姜6g,怀牛膝12g,牡蛎12g(先煎),佩兰叶6g麦芽12g,厚朴10g。日一剂,水煎凉服。

按:老年荣卫枯涩,肾阳衰惫,易致阳虚水泛。头者,诸阳之会也。浊阴上逆,阻遏清阳,阴阳相搏,则现面部虚浮、头痛、头晕诸症;又水气凌心则悸也;脾失肾阳之温熙,则肌肉失脾阳之温养,清阳下陷,故现形寒肢冷,小便短少,脘胀纳呆,肌肉动,下肢浮肿,吸气呈凉诸症。此皆阴盛阳衰,寒水失制为之。故用“真武汤”回阳化气以消阴,益火生土而制水。方中加菖蒲、厚朴、佩兰叶、麦芽之流,芳香通窍,理气健脾;合牡蛎、怀牛膝等味,重镇降浊,以制上浮之虚阳也。

六、湿热痹

刘某,男,43岁。自诉:染疾逾3年,近来有所加重,初病时双下肢出现散在性红斑,逐渐发展泛发于四肢及胸腹部,红肿疼痛,局部发热,活动时两腿酸痛。曾赴外地检查治疗,诊为风湿节结性红斑。予“强的松”及抗风湿等药治疗月余,红斑节结大部分消退。近日因劳累,加之感受风寒而复发,现红斑续出不休。体温持续3738℃,白细胞1800020000/立方毫米,抗“O”:1.500,血沉:36毫米/第一小时。经用青霉素每日640万单位,静脉点滴;口服抗风湿药等,然始终未愈。观之呈痛苦面容,精神不佳,食欲不振,皮肤灼热疼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形证合参,当乃湿热内阻所致之热痹。治宜清热利湿,方用三仁汤加味。

处方:薏苡仁15g、半夏10g、杏仁10g、厚朴10g、紫豆蔻10g(后下)、淡竹叶3g、滑石15g(包煎)、甘草3g、蚕沙10g(包煎)、连翘10g、节菖蒲10g。凉水煎汤,混合两煎,早晚分服。服药十剂红斑渐退,肢体疼痛减轻,食欲增加,舌象复常,脉滑而数。效不更方,继服五剂,告愈。

按:患者脏腑内有蓄热,加之感受寒湿之邪,郁久化热,导致痼疾遂发。热为阳邪,其性属火,故现局部灼热红肿;热邪瘀阻经脉,气血不畅,因见疼痛较重;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故疾缠绵难愈;湿邪内壅致脾阳运化无权,遂现食欲不振等。脉滑数,苔黄腻亦为热盛也。故方用薏苡仁健脾渗湿,白蔻仁芳香化湿而醒脾,杏仁苦平宣通上焦,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兼以祛风燥湿、清热活血之蚕沙,则其效更佳;予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甘草调和诸药。该疾似于现代医学之风湿性关节炎,然亦有轻重缓急之分,故在治疗时应 “因人而异”。

七、胸痹

顾某,男,47岁。主诉:左胸乳膺部隐痛二年余,加重半月。两年前感左胸乳膺部隐痛,经心电图及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肥厚性心肌病”,“房性早搏”等。服药休息后可暂缓,然每于劳累则复作。诊见:胸痛次数频繁,每次疼痛持续时间315分钟不等,伴心悸气短,夜难入眠,手心发热,头皮麻胀窜痛。舌红、苔白糙,脉细涩结代。脉证互参,当属心气不足而无力运血,阴血亏虚不能濡养心神之胸痹也。法当补气益阴,宣痹通阳为佳。方用:白人参9g(炖服)、麦冬9g、炙五味6g、远志9g、降香6g、枣仁12g、柏子仁9g、瓜蒌15g、薤白6g、桂心3g、石菖蒲6g、炙甘草6g、黄连(酒炒)3g。连服5剂后,以上方稍加减继服6帖,药后心痛程度及次数明显减轻,然仍觉胸闷气短,时感心悸,夜寐易醒,舌略红、苔薄白,脉缓而结代已失。遂继守前方加减予:白人参6g(炖服)、麦冬9g、炙五味6g、远志6g、柏子仁12g、茯神9g、橘红5g、降香6g、郁金3g、石菖蒲6g、黄连(酒炒)3g、桂心3g、炙甘草3g。服药3剂诸症基本消失遂停药,然厥后又感左胸隐痛,遂按初诊方略加减化裁,服药9帖告愈。

按:痹之为病含义有四:即一曰病名。凡具有经脉气血不通、或脏腑气机闭塞病理特征者,皆可命曰痹。诸如,风寒湿痹之行痹为风甚、着痹为湿甚、痛痹为寒甚。此外,尚有五体痹(皮肌脉筋骨痹)、五脏痹(心肝脾肺肾痹)等;二曰体质。是指不同体质之人易患不同类型之痹证,如阳气少阴气盛之寒盛体质者,易患寒痹;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痹证日久缠绵不愈,湿郁化热者,则易患热痹;三曰症状或感觉。如机体经络、筋骨、肌肉、关节等处之疼痛、酸楚,重者麻木,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诸如,五体痹之喉痹声音不出者、耳痹之声音听不清者等;四曰病因与病机。痹之病机,乃为脏腑气机郁闭或经络气血阻塞,以不通为其主要病机。

此外,痿证之体征和症状与痹证有相似之处,但却为两种病因、病机截然不同之疾。痿证主要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或肌肉痿缩,甚则功能丧失,筋脉弛缓,不能随意运动等。广义之痿病包括肢体痿、阳痿、肺痿等;狭义之痿病即指肢体痿而言,该病类似现代医学之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急性脊髓炎,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等。

痹症之内治法:治痹要坚持以辩证施治为纲,整体观念为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病史、不同区域之人要区别对待,不可一律。例如,行痹当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用防风汤加减;痛痹当散寒止痛,祛风除湿,以乌头汤加减;着痹当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予薏苡仁汤加减;热痹当清热通络,疏风胜湿,处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诸痹迁延不愈,则影响肝肾,出现关节肿大变形,顽固疼痛,活动受限等。大凡为痹者,可选用搜剔络道之成药如痹冲剂、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尚可在辨证方中加入血肉有情之品如蛇、蜂、蝎、蜈、山甲、地龙之类。另外,马钱子乃治痹要药,寒、热皆适用,用之得法即现奇效。然而,该药有毒,用之须以法炮制,药量不能过克,当以1/3克开始,逐步增量,出现效果后即可减量或停用,以免发生蓄积中毒。

痹症之外治法:用钻锦特号方佳,组方为毛姜、桑寄生、田七、钻地风、朝脑(用量略)等,再加入麦麸适量合研为细末。另取鲜棉0.5kg、白绵布1米作为褥状,每晚垫于腰部。此适用于肾虚及腰椎骨刺所致之腰痛乏力,男子不育等。

亦可用伸姜散方效良,方为大血藤、伸筋草、血竭、乳香、没药、骨碎补、红花、田七、朝脑(量略)。取麦麸适量,共为细末,作药褥用。此适用于综合型骨刺、坐骨神经痛等,连用三月为宜。

尚可处外用药酒方效尤,方为毛姜10g、伸筋草9g、三七10g(打碎)、大血藤15g、蜈蚣3条、海蛇3条、乳香、没药各10g、朝脑1块、小白花蛇1条、白酒1斤。浸泡35日,即可外擦患处(忌内服)。此适用于腰腿痛、前列腺炎、肾结石腰痛等。然须注意某些患者病位在左、却反应在右;病位在下、然反应在上,故临证时应当细察之。

                                       

处方分析

224张中药处方质量剖析

引言  中药处方之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组方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当系权衡中医处方质量之基本标准。若处方规矩失约,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药物资源,而且将延误病情,甚或造成严重之不良反应。

然由于对中药处方不标脚注、住院处方临床诊断空白、及某些药物名称欠规范之三大痼疾不厌其烦的赘述;尤其是门诊中药房张晓明同志,通过医院管理和信息管理联机操作系统,对处方中药脚注药物的编程;以及处方者对临床诊断项重视度的提升。因之,在乙未岁首“三疾”基本消除,1997年迄今之“痼疾”可能休矣!错而改之,善莫大焉!

中药处方质量大有改观固然可喜可贺,但仍有少数处方者未依规矩。故为提高临床医生对处方质量的依从度和重视度,因之随机抽取了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药煎剂处方224张,对之进行了扼要剖析。其中,合格、基本合格处方203张,不合格处方21张(门诊处方5张;住院部处方16张),处方合格率为91%。兹将处方所现问题阐析如下,供参考之。

1临床诊断1.2.3.  此为何疾难识辨     

数张处方其“临床诊断”项下标示为:1.2.3.。此为何病种、何脏器之痼疾?让审方者一头雾水也。

 该方临床诊断项下标示为“1.2.3.”,显而易见并非处方者未明了疴疾之症结,而是疏于对处方之认真审核。因此,提醒处方者此后书方时需认真、严谨、审慎,方可杜绝不应失误之弊也!

2头痛、腰痛兼腹痛  诊断术语“俗语”化

8张中药处方其“临床诊断”项下表述欠妥,诸如“头痛、腰痛、腹痛”等。上述表述其一为专业术语语法修辞欠规范;其二为辨证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其三为将疾患表观之“症”,误为致病之“证”。

  “辨证”就是辨识、甄别症状,即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因理、部位、性质,从而作出精准的诊断。故“辨证”乃是中医处方用药、与治疗疴疾之依据也。

甲午年末,处方点评者曾反复强调汉语所曰“头痛、腰痛、腹胀”等,皆系指患者身体内部所表现出的不适性感觉,是病家对医生通俗表述自身疾病的表观症状,而非致病之本源也。作为处方者则应通过辨证,究之于病“本”,论治用药方可无误焉。遍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发布的相关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均未见“头痛、腰痛、腹胀”之病证。可引发头痛之疾者可否为头风所致?可导致腰痛之患者是否为腰肌劳损?可造成腹胀者抑或为便秘、胃脘痛等?皆需透过“症状”求“病源”,则可处药精当,效如桴鼓。

3、丁香配伍郁金  十九畏药妥否?

某一“旋覆花代赭石汤”与“丁香柿蒂汤”参合之组方,将“丁香、郁金”二药伍用,此有违十九畏用药之权衡,且处方者亦未签字以示对之认可。

  中药十九畏中云:“丁香莫与郁金见”,中国2010版药典在该二药项下亦标明“不宜相互配伍”。大凡处方用药,皆须遵循传统本草学配伍禁忌理论,主要参考源于“十八反”和“十九畏”。 相畏,是中药学术语,系药物七情之一,出自《神农本草经》,系指药物之间的互相抑制作用。

诚然,在古今配方中亦有一些相畏同用者,诸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以补脾胃、止疼痛等,亦有丁香、郁金等剂量同用疗腹疾者。然此须在理法方药精当,用药经验丰富,且药、证契合的前提下,方可遵古而不泥古,不以执一为定凭。

4、处方中药书“豆蔻”  白蔻、肉蔻、草豆蔻?

7张中药处方中均出现“豆蔻”一药,试问:是白豆蔻、红豆蔻,抑或肉豆蔻、草豆蔻?此四味效用互异,调剂哪味药为妥?希处方者今后书写中药名称应完整准确、无误,切忌省略!

分享到:
[打印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