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垂助行仪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应用
足下垂助行仪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应用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而足下垂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小腿三头肌痉挛及小腿前侧及外侧肌群肌力减退,从而造成踝背屈肌(胫前肌)及趾屈肌(腓肠肌)间肌力的不平衡,导致异常步态的出现,影响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目前,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康复训练以被/主动运动为主。这种传统的运动康复训练为运动疗法的一部分。但由于传统运动康复训练是无检测下的被动与主动运动,加之多数患者康复心切,常引起过度训练,导致痉挛的出现及加重,同时还不能有针对性的改善患者躯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达不到功能恢复的理想要求。
足下垂助行仪是一款先进的功能性电刺激(FES)设备,它对改善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有显著的效果。对于因卒中、非完全性脊髓损伤、脑外伤、多发性硬化症等中枢神经损伤而引起的足下垂患者都有帮助。足下垂助行仪由助行仪主机,足底传感器,电极片等组成。它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及智能算法,通过追踪患者步行时小腿前后摆动的位置角度和速度来控制电刺激的时机和持续时间。在行走过程中,该系统通过电刺激腓总神经及受腓总神经支配的胫骨前肌和其它肌肉,从而来控制足踝及脚产生背屈、外翻运动。这些温和的电脉冲刺激患腿的肌肉,使得患者的腿部在每步行过程中适时地抬起,让患者的步行更平稳,更自然及安全。
足下垂治疗仪通过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定点放置电极刺激诱导神经肌肉活动、促进分离运动,可有效改善各期脑卒中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变错误的运动模式,达到纠正运动行为的目的。其作用机制是基于大脑可塑性和再学习理论,通过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生成和分泌,促进神经的轴突侧枝发芽和新突触的产生,促进Ⅱ型肌纤维(快肌纤维)变为Ⅰ型肌纤维(慢肌纤维);同时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提高瘫痪肢体的肌肉力量。
工作原理:
适应人群:脑卒中、非完全性脊髓损伤、脑外伤、多发性硬化症等中枢神经损伤及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足下垂患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