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下肢反馈康复训练系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11/01 点击数: 字体:

 

行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但常常因为某些疾病而影响了行走,而且行走往往也是患者在康复治疗中的最基本或第一需求。

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患者由于下肢主动活动不足及肌张力低下等原因延长卧床时间,导致全身或局部的生理功能衰退,而出现关节挛缩、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便秘、肺功能下降、体位性低血压、智力减退等一系列症候群。并且会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导致血液循环减慢,下肢组织血液供应不好,从而出现肌肉萎缩等症状主要表现在患侧肢体的负重能力、稳定性不同程度的减退。通过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智能下肢反馈康复训练系统,根据病人的自身情况(年龄身高身体情况健康状况等)设置系统的参数,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情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最基本的参数有步幅,步频,治疗时间,痉挛灵敏度等。

智能下肢反馈康复训练系统使用两种独特的模式能为治疗师和病人反馈一定的治疗情况,由于不同的病人腿部僵硬程度不一样,跟踪模式能为治疗师提供病人的僵硬曲线,治疗师可以此为依据,根据临床情况调整垂直下肢康复训练系统的各项参数;评估模式是对病人训练前后僵硬度进行的评估,主要是让病人了解自己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治疗的信心和兴趣。

智能下肢反馈康复训练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能力近几年被大量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运动功能恢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早期,受损患肢尚未具备负重步行的条件时,及早运用智能下肢反馈康复训练系统进行运动练习,不但可以进行健侧运动,而且可以利用健侧带动患侧运动。一般的站立床只具有站立训练功能,而智能肢体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可让患者在站立训练的同时,高仿真地模拟人正常走路时下肢的运动。通过千万次标准化的重复动作,促进神经功能重塑,从而恢复患者的运动及运动控制能力。 

适应症:应用于行走或移动功能不健全,下肢活动缺乏的患者。

如:多样硬化症风湿病心肌病关节炎下肢关节畸形、帕金森症下肢肿块、水肿透析病人肌肉萎缩等,且更偏重于脑卒中、脊髓损伤病人早期康复训练。

 

分享到:
[打印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