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康复治疗训练

发布时间:2019/06/21 点击数: 字体:

        呼吸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可促进呼吸道分泌物引流,改善呼吸模式,增加呼吸肌肌力和耐力,减轻紧张和焦虑等心理情绪,最后达到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不同程度的恢复。

            

一、胸部体疗
1、体位引流
        也称为支气管引流,使患病的肺部处于高位,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利用重力原理,使肺和支气管内分泌物顺体位引流至支气管而被咳出。
2、训练有效咳嗽
        应按以下步骤进行训练
①缓缓呼气,同时上身向前倾;
②咳嗽时将腹肌收缩,腹壁内收,一次吸气,连续咳三声;
③停止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尽;
④再缓慢吸气,或平静呼吸片刻,准备再次咳嗽。如深吸气可能诱发咳嗽,可试分次吸气,勿使肺泡充分充气,增加咳嗽效率。
二、全身运动锻炼
全身运动锻炼包括以上肢为主的运动,以及下肢为主的运动。全身锻炼可增加机体活动量和心肺功能负荷,增加活动耐力。

三、呼吸锻炼
        慢阻肺患者呼吸浅速,若有膈肌疲劳可出现胸腹矛盾呼吸,这些呼吸模式异常可降低通气率。腹式呼吸、缩唇呼气和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气功锻炼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呼吸模式,提高呼吸效率。
1、腹式呼吸
        (1)目的: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尽可能减少肋间肌和辅助呼吸肌的活动。慢阻肺患者膈肌下移、收缩效率减低以及气道阻力增加和胸肺有效顺应性减低往往动员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过程。
即使在安静情况下,呼吸常常以上胸廓活动为主,呼吸浅速。这种以胸式呼吸为主的表浅呼吸使肺泡通气比例降低,又易引起呼吸肌疲劳,并增加耗氧量。
        通过腹式呼吸锻炼,使膈肌和腹肌协调运动,呼气时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升高而上抬,增加呼气潮气量;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腹肌松弛,增加吸气量。尽量使肋间肌、辅助呼吸肌保持松弛休息状态,减少氧消耗。

        (2)监测指标:满意的腹式呼吸可增加潮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肺泡通气量,降低呼吸功耗,使呼吸困难症状减轻,换气功能改善。
        (3)锻炼方法:锻炼前应深入讲解与呼吸运动有关的解剖、生理和呼吸动力等基本常识,联系肺疾病的病理生理,说明腹式呼吸锻炼的意义、目的和要求。
根据病情,锻炼时可取卧位、半卧位或坐位。初学时以半卧位为容易。如取卧位或半卧位时,两膝下可垫小枕,使半曲,从而使腹肌松弛。
将左、右手分别放上腹部和前胸部,以便于检测胸腹呼吸运动情况。全身肌肉放松,经鼻吸气,从口呼气,呼吸要缓、细、匀。吸气时可见上腹部鼓起,呼气时内收。
患者通过手感,了解胸腹活动是否符合要求,注意纠正。锻炼初期医护人员应在场,先作示范指导,每日2次,每次10~15min。熟练后增加次数和时间,并在坐位或立位随时进行锻炼,力求最后养成自觉的呼吸习惯形式。
2、缩唇呼气
        (1)目的:提高呼气时气道外口内压,使等压点向下游段较大气道转移,防止小气道过早闭合。在慢阻患者,由于气道阻力增加,呼气时胸内压上升,小气道内压力低于胸内压,使管腔受挤压而狭窄陷闭,引起肺泡气滞留和呼气量减少。
       缩唇呼气增加呼气阻力,减少呼吸道内压力递减梯度,使等压点移向中央气道,使小气道保持较大的腔内压,防止呼气时小气道陷闭以利肺泡气排出,促进肺泡换气,改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2)监测指标:慢阻肺患者采用缩唇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缩唇口形太小,呼气阻力过大,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呼出气量可能减少,患者也难以忍受;缩唇口形太大,则不能达到防止小气道陷闭的目的。
缩唇大小和呼气流量,以能使距离口唇15-20cm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不致熄灭为适度。缩唇呼气可与腹式呼吸结合起来锻炼。
3、全身性呼吸体操锻炼
在腹式呼吸练习的基础上,结合扩胸、弯腰、下蹲等体操运动,可起到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和增强体力的作用。
分享到:
[打印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