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非常常见,约占平时骨折的1/10。多见于老年妇女,青壮年发生均为外伤暴力较大者。骨折发生在桡骨远端2~3cm范围内,常伴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的损坏。是我科日常门、急诊中常见病症,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有患者痛苦少,疗效佳,方法简便,副作用小,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临床分型
最常见,多为间接暴力致伤。1814年由A.Colles详加描述。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及前臂旋前位、手掌着地,暴力集中于桡骨远端松质骨处而引起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儿童可为骨骺分离;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且常为粉碎骨折,骨折端因嵌压而短缩。粉碎骨折可累及关节面或合并尺骨茎突撕脱骨折及下尺桡关节脱位。
2.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
较少见,由R.W.Smith在1874年首次描述。骨折发生原因与伸直型骨折相反,故又称反Colles骨折。跌倒时手背着地,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
3.巴尔通骨折(Barton骨折)
系指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型骨折,伴有腕关节脱位者。由J.R.Barton1838年首次描述。跌倒时手掌或手背着地,暴力向上传递,通过近排腕骨的撞击引起桡骨关节面骨折,在桡骨下端掌侧或背侧形成一带关节面软骨的骨折块,骨块常向近侧移位,并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临床表现
腕部肿胀、压痛明显,手和腕部活动受限。伸直型骨折有典型的餐叉状和枪刺样畸形,尺桡骨茎突在同一平面,直尺试验阳性。屈曲型骨折畸形与伸直型相反。注意正中神经有无损伤。
1.无移位的骨折
用小夹板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4~6周。
2.有移位的伸直型骨折或屈曲型骨折
多可手法复位成功。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牵抖复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提按复位法。复位后,保持腕关节掌屈及尺偏位,小夹板固定6周。屈曲型骨折纵向牵引后复位方向相反,复位后,腕关节背屈和旋前位固定6周。固定后即拍X线片检查对位情况外,1周左右消肿后需拍片复查,如发生再移位应及时处理。
3.功能锻炼
骨折固定期间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动锻炼。尤其老年人,要防止肩关节僵硬。
一般病例预后较好,少数损伤较重、且治疗不当而引起骨骺早期闭合者,数年后可出现尺骨长、桡骨短,手腕桡偏的曼德隆样畸形。此种畸形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可行尺骨茎突切除术矫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