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1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细胞模型构建方法
一、原理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RIF)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
目前认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 Myof) 是肾间质纤维化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Myof是间质中合成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而细胞外基质的增多直接导致了肾脏纤维化的进行性发展。Myof 的来源还不完全明确,近年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学者报告,在肾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36 %的新增纤维细胞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细胞表型的转化),转分化的特点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了形态、表型和功能的改变,首先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的粘附消失,然后表达肌成纤维细胞的标志性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而上皮细胞的标志性蛋白E-钙粘蛋白(E-cadherin)几乎不表达,随着小管基底膜结构的破坏,细胞获得了移行及浸润的能力,到达间质作用部位分泌基质蛋白,导致纤维化形成。
大量文献证实,TGF-β1 是最重要的促肾纤维化细胞因子,它在多种慢性肾病中大量表达和分泌。研究表明,TGF-β1在2~10 ng/mL浓度时能诱导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并通过受体信号转导合成胶原蛋白、纤连蛋白(FN)、层粘蛋白(LN)等细胞外基质成分(ECM),引起ECM过度沉积,同时抑制ECM降解酶的表达,进而抑制ECM降解,从而导致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目前,许多研究已将TGF-β作为研究肾小管上皮细胞向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经典诱导因子。
本模型采用TGF-β110 ng/mL浓度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来构建肾间质纤维化细胞模型。
二、应用范围
本模型可用于中医药防治各种肾脏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三、模型构建方法
1 材料
1.1 细胞株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
1.2 药品及试剂
DMEM/F12(1:1)细胞培养基,Gibco公司生产;胎牛血清,Hyclon公司生产;EDTA、胰蛋白酶,Amresco公司生产;鼠抗人α-SMA多克隆抗体,abcam公司生产;兔抗人E-cadherin多克隆抗体,Cell Signaling(CST)公司生产。
人重组TGF-β1,购自R&D System公司,根据说明书,用含1 mg / mL牛血清白蛋白的无菌弱HCL(4 mM)配制为1μg / mL的储存液,无菌EP管﹣70℃储存,用时配成10 ng/mL浓度。
1.3 仪器
二氧化碳培养箱,超净生物安全柜;倒置显微镜等。
2 细胞培养及分组
HK-2 细胞用含 10 % 胎牛血清、100 U/mL 青霉素、100 μg/mL 链霉素 DMEM/F12(1:1)完全培养基,于 37 ℃、5% CO2 细胞培养箱中培养。每隔 2-3 天换新鲜培养基一次,培养融合至 80 % 以上,用含 0.25 % 胰蛋白酶、0.05% EDTA 的消化液消化,用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后,离心 5 min(1000 r / min)。用新鲜培养基将细胞重悬后进行传代培养。实验前先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 h使细胞同步化,实验重复3次。
传代培养的HK-2 细胞分为以下2 组:(1)空白对照组:DMEM/F12 培养液;(2)单纯TGF-β诱导组:DMEM/F12培养液+10 ng/mL TGF-β1。
3 检测指标:α-SMA、E-cadherin
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细胞呈卵圆形或近立方形铺路石样,细胞成片生长,胞间连接紧密,胞膜强烈表达E-cadherin,几乎没有α-SMA表达;经TGF-β1诱导后细胞形态出现明显改变,大量细胞拉长为梭形,细胞出现间隙,似成纤维细胞状生长,胞浆强烈表达α-SMA,E-cadherin表达几乎消失。见图1、2、3。
A:空白对照组 B:单纯TGF-β1诱导组
图1 HK-2细胞形态(20X)
A:空白对照组 B:单纯TGF-β1诱导组
图2 α-SMA的表达(20X)
A:空白对照组 B:单纯TGF-β1诱导组
图3 E-cadherin的表达(20X)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联系人:杨老师 13038770310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